堪舆之术源远流长,门派众多,我们今天以科学的态度剔除其中的迷信色彩和玄学成分,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一门古老的环境学和场态学。是研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学问。其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是“天人合一”,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。这种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,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。
古人在选择居住环境时,一般认为:“山环水抱”“藏风聚气”的地方最佳。“山环水抱”之处直接受到山水灵秀之气的润泽,无论从磁场学、美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都是非常理想的选择。
古代高士隐居林壑、发达国家的富庶居民移民郊外山水之间,这都是深得其中三味的。可是佳山秀水又环抱有情的地方毕竟太少,都市中的住宅区往往处于楼群、道路、厂房之间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我们只好多从“藏风聚气”的角度来作考虑了。尤为重要的一点是,严格来说每个人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不一样的,并不是“吉地”俱发而“凶地”俱败。我们在这里只从普遍意义上讲些最基本的选址常识。
风宜柔和
选购住宅前,最好先到你所中意的住宅区体验一下,如果第一感觉是风柔气聚,场和气润,那便说明,这个地方的环境是良性的,适合你的。“风”是衡量居住地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,“气乘风则散”,说明太疾厉的风是可以把环境场中的“气”给散掉的。所以当发现你所考察的地方风大,急,刚、厉时,那便首先考虑放弃它。因为不管多旺的气也能被风给坏掉,理想的风态应该是清风徐来,吹面不寒,缭绕有情的。
阳光充足
我们常说风和日丽,窗明几净。良好的采光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,而且从心理上也会给人产生明快舒适的感觉。阴暗潮湿的环境是令人不愉快的,假如你选择的住宅南方近处有非常高大的建筑物,那势必会影响室内的采光,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,会感到压抑,烦躁,最终导致心情和身体的每况愈下,对事业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。
地势宜平
现在开发的住宅工地面一般不会存在坎坷不平的情况,但地势的倾斜是较常见的,倾斜较严重的地势蕴涵了破败和风险的信息。就像在斜坡上放一个圆球,天然就有向下的趋势,出门上坡也不好,古人的说法叫“伤丁”,就是损伤人口的意思。所以,坎坷不平的地方是不宜选择的。
衙前庙后不宜
官府,衙门,也就是现在的官署、军营、监狱等场所的附近不宜作民居。因为以上这些地方所放射的场能是肃杀之气,这种对人不利的气场叫“煞气”,杀伐之气古人又形象地称为“白虎”,说明这种气场对人非常有害,如虎在侧,久之是会伤人的。
寺院,庙宇、教堂等地属阴气之地,古人把气场分为阴气和阳气,阴气指向下的,消沉的,静止的,冷凝的;阳气指向上的,积极的,运动的,热烈的。中国祖先认为“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”,阴阳二气不调和,过重的阴气是没有生机的,形成的气场也缺乏生生不息的流转之象,不适合居住。
大门不宜冲路
门是“纳气”的入口,就像人要用嘴吃东西,用鼻子呼吸一样重要。纳气自然以纳入吉利祥和之气为好。而路所承载的信息场含有奔波劳碌、车祸伤灾、冲撞疾厉等种种不利。这样的气形成能量场径直冲射大门当然大为不吉。就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,出门冲路,行人车辆都迎面疾驰而来,也是充满危险的,这样的住宅不宜入住。
外围宜和
“外围”指的是周围的住宅事物情况。“和”是柔和,和谐的意思。根据“万物相干论”(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,相互影响的)原理,住宅外围事物也是有能量的,良性能量房主事业,身体各方面都有助益,恶性能量则相反,会给房主带来一系列的灾难。所谓恶性能量指的是:电线杆、变压器、公厕、污水池、屠宰场、坟墓、噪音、建筑的棱、角、缝、怪异的形状,反弓路(指弓形的水和路以弓背直冲住宅)等等。这些东西最好是远远地避开为宜,因为其场能较强时也会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。
住宅要大小适宜
现在有许多人一味追求大房子,大空间,这个大是要限度的。如何掌握这个限度呢?主要根据住人数的多少来定,这没有严格的标准。总体原则为大而不空,方便舒适。如果居住的人很少,而房间很大,这在古风水学中就形成了人不胜房---“房欺人”的格局。久之使人的气场散而不聚,阴气重而阳气衰,导致场态的失衡。“人多房小”古人认为是吉利的,这样人气就可以压倒房气了。当然,这个小也是有限度的,要小而不塞才行。
宅形宜整
无论平房式的宅院还是楼房式的居室,都以完整方正为好。方整的形状,各部位能量场分布均衡,不偏不倚,不会产生太过或不及的祸患。奇形怪状和损位缺角的住宅,能量场的分布就很不均衡。住宅和人的身体一样,以各部位,各器官机能调协,各司其职为美,既不喜弱也不喜亢。大家进行住宅选择时,不要为了追求外形视觉上的奇异而忽略了完整方正这个大原则,否则会得不偿失的。
总而言之,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自身固有的信息场是先天的,而居住的环境所有具的信息场是后天的,选择住宅则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。所谓的“吉宅”,说的是宅的信息场与人的信息场和谐不违,则人宅两安;所谓的“凶宅”则指宅的信息场与人的信息场两相撞,久必失和。以上八种选址原则都是在共性范畴内所做的要求,至于个性方面,则要因人而异。